戴村壩位于彭集街道南城子村東北部,大汶河下游與大清河交匯處。戴村壩始建于明永樂年間(公元1411年),距今已有610多年的歷史,大壩位于大汶河與大清河的分界處,全長1599.5米,壩頂寬約 10 米,由主石壩、竇公堤和灰土壩構(gòu)成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2014年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。被譽為天下第一壩,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,是當(dāng)年關(guān)乎運河命運的重要水利工程,是為運河加注水量的重要樞紐。
明代之前,大運河常因水量不足而停止漕運,解決運河水量不足問題成了實現(xiàn)運河暢通和漕運繁榮的關(guān)鍵。明永樂九年(1411年),尚書宋禮采用當(dāng)?shù)匕子⒗先说慕ㄗh,在此筑壩,將大汶河攔截南趨濟(jì)運。自從有了戴村壩,才真正解決了運河水量不足問題,保持了運河 500 多年的南北暢通。
戴村壩博物館:戴村壩博物館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,展品達(dá)300余件,2011年建成,是展示黃河文化、運河文化、水工文化和東平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。戴村壩博物館是京杭大運河重要的水工文化博物館,由序廳、大運河之心、戴壩修筑、科學(xué)治水等組成,布展設(shè)計既有強烈的歷史厚重感,又有鮮明的水工文化特色,還有珍貴的實物資料,充分展現(xiàn)“江北都江堰”的水利工程價值。戴村壩是全省唯一“國家水情教育基地”,先后榮獲“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”“市級研學(xué)實踐教育基地”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(shè)基地”等榮譽稱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