該寺位于州城街道北門街路西。因地理位置和功能,故名。該寺為伊斯蘭教禮拜寺,歷史悠久,建筑規(guī)模宏大。
清真寺建于明萬歷年間,明嘉靖、清宣統(tǒng)年間曾多次重修與擴建,是山東省西部最大的清真寺之一。后清真寺曾遭破壞。1990年重修,并新建一座大門,門上置一匾,上書“清真寺”三個大字。清真寺坐西朝東,從東往西依次為大門、天井、前殿、后殿、南北講堂以及寢室、水屋、觀賞臺等建筑,建筑面積5000余平方米。大門三檻,灰色瓦頂,氣勢莊嚴,古樸大方。天井中有磚石砌成的雨道直通前殿。前殿為全寺的主體建筑,面東,立山起脊,灰瓦復頂,磚石結構,高12米,面闊20米,五開間,進深10.2米。殿內(nèi)為四梁八柱結構,頂脊磚雕淺浮雕圖案,脊中間有寶鼎一座。兩側均飾以龍紋鴟吻,吻獸生動。大殿左右各建有耳子一所,木柱支撐灰瓦頂。前殿和后殿中間由拱溝相連,上部兩檐之間隔一天溝,下部為整體結構。后殿施以攢尖式頂,檐下為斗拱結構,造型奇巧。殿前后均建有月臺。殿內(nèi)西墻的中部有一似門樣的拱形淺窯,稱“米哈拉布”。是眾教徒面西誦經(jīng)、做禮拜的地方。后殿南北也建有耳子一座,風格跟前殿主體耳子相似。殿西為觀賞臺,臺下有養(yǎng)魚塘,塘內(nèi)荷花伴池,碧水漣漣,風景優(yōu)美。寺內(nèi)現(xiàn)存有重要古碑刻6方。其中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和二十年(1840年)的兩塊重修碑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