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山石窟造像
龍山石窟造像屬古石刻地名文化遺產(chǎn),標準讀音為“LónɡshānShíkūZàoxiànɡ”。該石窟造像位于東平縣東平街道牌子村北的龍山南面,與龍山書院毗鄰。因附屬文物有龍山寺,故名。清光緒《東平州志》載:“水經(jīng)注汶水又西經(jīng)危山南世謂之龍山也,舊志州東四十里兩山環(huán)向如蟠龍狀,梵宇蘬峩,前有圣井,井水甘洌似惠泉。上有石洞刻西域梵像,與危山諸峰虛嵐若接,酈道元指此為峗山。”龍山石窟造像居于懸崖之上,所在龍山海拔236.6米,山勢峻麗,南臨大清河。石窟為人工雕鑿,窟外修建一座石砌石室,門上鑲嵌明嘉靖二十二年(1543年)題額刻石:“飯王太子殿”??邇?nèi)正壁高浮雕一佛像,高3.6米,為站立像。整尊造像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和特點。造像的右側有兩處呈碑狀的題記,風化嚴重不能識讀。附近山崖還有“水流山峙”大型摩崖刻石,隸書,字徑50厘米,清嘉慶二十二年(1817年)由李廷琦題寫。2006年,龍山石窟造像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